有数据显示,目前有3亿多人罹患抑郁症,从2005年至2015年,增加了18%以上。并且已有小龄化的趋势,孩子的抑郁症和心理问题的数量正在逐年上升。从儿童期到青春期,青少年的身体发生了质的飞跃,但是心智仍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,他们对于挫折、失败、自身缺点还不能正确认识;另外,由于性的成熟、学业上的压力,青少年的神经系统承受的压力更大,尤其是在遇到挫折和烦恼的时候,中枢神经功能会发生失调,导致抑郁症的发生。今天,晨曦小编就给大家讲讲青少年轻度抑郁症的10个前兆。
1、拒绝沟通
有些孩子在童年时受到了父母的严厉管教,或长期缺乏亲情呵护,或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不畅,使孩子心情长期抑郁不快。到了青春期,孩子不但不跟父母沟通交流,反而开始处处与父母对着干:轻者表现为生活懒散,不整理自己的房间,乱扔衣物,洗脸、梳头、吃饭、做作业等行动迟缓,较重的则会跟父母翻过去的旧账、离家出走甚至要与父母“一刀两断”。
2、反抗父母
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,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思想叛逆,不仅不愿与父母沟通交流,反而常常与父母闹对立。一般表现为不整理自己的房间、乱扔衣物、洗脸慢、梳头慢、吃饭慢、不完成作业等,较严重的表现为逃学、夜不归宿、离家出走等。
3、身体不适
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一般年龄较小,不会表述情感问题,只说身体上有某些不适。如:有的孩子经常用手支着头,说头痛头昏;有的用手捂着胸,说呼吸困难;有的说嗓子里好像有东西,影响吞咽。他们的“病”似乎很重,呈慢性化或反复发作,但做了诸多医学检查又没发现什么问题,吃了许多药而“病”仍无好转迹象。
4、情绪低落
很多抑郁症孩子面对达到的目标、实现的理想、一帆风顺的坦途并无喜悦之情,反而感到忧伤和痛苦。如考上很好的中学却愁眉苦脸、心事重重,导致学业下降,进而想打退堂鼓,提出休学退学。许多女生常常因为一点小事或一些偏执的想法而悲伤哭泣,男生则多表现为越来越内向甚至离群索居、自我封闭,有时又无故烦躁不安、发脾气、易冲动。
5、不良的自我暗示
不良的自我暗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潜意识层面的,会导致生理障碍。如一到学校门口、教室里就感觉头晕、恶心、腹痛、肢体无力等,当离开这个特定环境、回到家中时一切又都正常了。另一种是意识层面的,专往负面去猜测。如自认为考试成绩不理想、自己不会与人交往、某些做法是错误的而给别人造成了麻烦、自己的病可能是“精神病”等。
6、坦途无悦
常见于家庭条件优越、学业成绩的人群,对于达到的目标、实现的理想、一帆风顺的坦途,患者并无喜悦之情,反而感到忧伤和痛苦,就像平时所说的“曲高和寡”和“高处不胜寒”。
7、适应不良
在学校遇到一些困难,或者根本就没什么原因,孩子便深感所处环境的重重压力,经常心烦意乱、郁郁寡欢,不能安心学习,迫切要求父母为其想办法、调换班级或学校。而真到了一个新的地方,其状态并没有随之好转,孩子反而会另有理由和借口,还是认为环境不尽如人意,反复要求改变。
8、总是觉得“活的太累”
部分轻度抑郁症患者在早期感到情绪低落,闷闷不乐,感觉自己活的太累,这种情绪在正常人身上也可能发生,但是轻度抑郁症患者却是长期存在。
9、思维缓慢,反应迟钝
患者在轻度抑郁的时候会出现反应迟钝,几乎每天都如此,感觉自己的脑子不好使了,各方面的能力都下降了。
10、认知功能损害
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。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力下降、注意力障碍、反应时间延长、警觉性增高、抽象思维能力差、学习困难、语言流畅性差、空间知觉、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。认知功能损害导致患者社会功能障碍,而且影响患者远期预后。
这些患有轻度抑郁症的青少年拥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痛苦,却时常被劝慰“疏解一下就好”,大人们会觉得只是青春期的小波动。同学们感觉他很孤独,老师不知道如何帮助,身边人帮着劝慰似乎更糟。
其实轻度抑郁症才是抑郁症的治疗期,但大部分人都会等到发展成重度抑郁才去干预治疗,从而加大了治疗难度。青少年们一定要及早的调整抑郁情绪,必要的时候寻求抑郁症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。
相关内容:哪些征兆提示父母儿童患有抑郁症?一定要警惕了